林同省居民因种桑养蚕而生活日益改善

林同省居民因种桑养蚕而生活日益改善 hinh anh 1林同省居民因种桑养蚕而生活日益改善。图自《越南之声》

落实重组农作物结构,消除落后耕作观念及专耕水稻、咖啡习惯的主张,近年来,林同省少数民族地区大胆种植各种经济价值高农作物种类。其中,种桑养蚕是一种带来高收入的生产模式。许多家庭因此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去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消极影响,但林同省桑蚕农户经济仍然稳定,收入增加。

林同省林河县丁文镇居民咯湾女士将一块低效益咖啡荒地改为种桑养蚕后,家庭经济明显改善。她说,在这片桑田上,她家养一盒s蚕种,平均每月赚近千万盾。去年底的最后两个月,蚕茧价格上涨,达到每公斤20万越盾,家庭收入因此也增加。

今年春节,她家准备过年的东西都齐全了,全家人将快快乐乐过个好年。她说:  “以前,我家很穷,土地不多。只有一小块地田和一小块咖啡田。种咖啡每年收割3至4公担,产量很低。所以我转为种桑养蚕。之后,我家生活好多了”。

林同省夷灵县三布乡居民克游也靠种桑养蚕脱了贫致了富。他说,刚开始不熟悉,种桑养蚕非常辛苦,利润不高。后来有关职能机关和县农民协会提供帮助,经常 开办培训班和传授技术,种桑养蚕收入才渐渐提高了。 除了注重应用照顾技术,保证优质蚕种供应外,选择高产、高叶质量的杂交桑品种是主导因素,为提高蚕科生产效率做出重要贡献。

目前,按每公斤17至19万越盾算,他家月收入2000万越盾。

不仅在林河、夷灵县,种桑养蚕模式也在林同省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宝林县禄新乡农民协会副主席裴氏青玄说,种桑养蚕是脱贫模式,为当地少数民族同胞改善生活,脱贫致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她说: “这里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都种桑养蚕。种桑养蚕时间短,只需17至18天就可以收割,拿到钱了,所以村民都非常高兴。种桑很容易,一年两次施肥,然后就连续摘叶。总的来说,现在,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好多了”。

看到种桑养蚕模式所带来的效益,林同省批准了可持续发展桑蚕丝产业提案。据此,力争2023年,种桑养蚕面积提升至1万公顷,桑叶产量21万吨,供应足够的蚕品种,以确保生产需要的质量, 蚕茧产量提高到14.5吨,蚕丝产量达到1900吨。

与此同时,林同省将注重形成产销连接链,帮助农民安心,稳定生产,逐步提高当地蚕丝产品价值。这项提案广泛开展后,将为当地少数民族同胞脱贫、改善生活创造便利条件。(越通社/民族与山区画报)

相关信息

种桑养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推动种桑养蚕产业可持续发展,2017年,嘉莱省诸色(Chư sê)、诸蒲(Chư Pưh)、诸博容(Chư Prông)、亚格来(ia Grai)等县的许多农户与芒阳(Mang Yang)蚕业股份公司配合,创建一个面积为30公顷的桑树种植区。


广南省农山县农民恢复种桑养蚕业

种桑养蚕产业是广南省农山县居民的传统产业和文化之美。然而,因销售市场日益缩小,居民已转向其他行业,致使传统产业面临失传危机。最近,农山县政府已积极动员居民并开展各支持模式,旨在恢复当地种桑养蚕业。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