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地族同胞的锣钲

埃地族同胞的锣钲
埃地族同胞在长屋里演奏锣钲。(图片来源:因特网)
埃地族同胞在长屋里演奏锣钲。(图片来源:因特网)


越南西原锣钲文化空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锣钲被视为埃地族同胞的灵魂因其包含同胞精神生活中的巨大价值和一生中的各种风俗礼仪。锣钲之声被视为人类与超自然力量沟通的桥梁,是心思感情的代言并帮人们向神灵世界表达自己乃至群体的愿望。在埃第族同胞的命名礼、祈安礼、贺新稻、庆新居、婚礼、葬礼、弃墓礼等传统仪式中都离不开锣钲的声音。

 
锣钲是以铜合金制成的乐器,一套包括10只锣钲,其中,平型钲3只,乳型钲7只。
埃地族同胞的锣钲 ảnh 2
埃地族同胞在长屋里演奏锣钲。(图片来源:因特网)

其扁平圆体,有边,边孔较小,系以绳。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持木槌击奏,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常用到它。锣是用铜冶炼而成的,它的结构包括三个主要部分:钲乳,敲击这里时就产生振动和长久的声音;锣身,其呈一个圆形的弧面,是决定钲发音的高度和亮度的部分;钲边,是与钲身相连的外围斜面的部分。钲棰为一木棰。表演时,演奏者用木棰敲击锣身正面的中央部分。
锣钲被视为埃地族同胞的灵魂。(图片来源:越通社)
锣钲被视为埃地族同胞的灵魂。(图片来源:越通社)
对嘉莱族、巴拿族、墨侬族等民族,艺人在演奏锣钲时围成一圈,不停地移动,稍稍向前弯,常常与春舞结合在一起。而埃地族同胞常在长屋里表演锣钲。

锣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面临许多危机和困难。(图片来源:越通社)
锣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面临许多危机和困难。(图片来源:越通社)


由西原同胞创造的锣钲被视为无价之宝,其不断得到保护与弘扬并被传递给下一代。然而,在经济社会与宗教信仰有着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免不了对锣钲文化的原真性乃至埃地族同胞的风俗习惯有一些影响。此外,许多老艺人去世,技艺传承出现断裂,同时年轻人因遭受现代生活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锣钲文化不感兴趣等原因使锣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面临许多危机和困难。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同胞们或卖掉了锣钲,或根据游客的需求来表演,锣钲文化的生存空间日渐缩小。因此,保护与发展锣钲文化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在埃地族乃至长山山脉-西原地区各个民族的各种传统乐器中,锣钲最受民族同胞重视。在埃地族同胞从出生至回归大地母亲怀抱的所有活动中都少不了锣钲声。(越通社/民族与山区画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