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东盟防灾救灾合作》一书的封面。图自互联网 |
据作者们的评价,东南亚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多的区域之一,台风、洪水、地震、火山喷发、山体滑坡、森林火灾、疾病等几乎所有各种自然灾害都在该地区发生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尤其是最近几十年,燃烧化石燃料、生产和消费能源、砍伐森林、化学品生产、工业和农业生产等活动已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温室气体。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正在迅速增加,使温室效应增加,导致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温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高。
2011年,《东盟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协定》(AADMER)得以通过为东盟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合作奠定重要的法律基础,在落实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可喜进展,但依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东盟防灾救灾合作》一书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东盟防灾救灾合作现状作出评价,进而提出加强东盟防灾救灾合作的措施以及为越南参与地区防灾救灾计划的政策提出建议。
对于东盟防灾救灾合作现状,东盟已制定防灾救灾合作的法律框架,目前继续完善并确定今后行动战略。除了《东盟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协定》之外,东盟还在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防长会议(ADMM)以及东盟分别与中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东盟加一(ASEAN+1)框架内深化自然灾害管理合作。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及其与从事人道主义援助、自然灾害管理和减灾领域的地区和国际组织配合开展东盟防灾减灾救灾合作机制。该书作者们认为,这些机制为东盟有效开展防灾救灾工作构建法律框架。
该书还深入分析影响东盟防灾救灾合作的因素。研究组强调,东盟未来依然面临许多自然灾害,因此需要采取多项切实行动来提升东盟防灾救灾合作水平。
研究组评价称,东盟防灾救灾合作取得一定的成果,如制定防灾救灾乃至自然灾害管理的法律体系,制定全天候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机制。
在东盟防灾救灾合作现状和未来方向的基础上,研究组提议越南巩固和加强有关机关的作用,加大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对防灾减灾救灾活动的参与力度;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协作配合,提高各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另一方面,越南应继续更有效地参加地区和世界关于减灾的论坛和机制等。(越通社/民族与山区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