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届东盟外长会及系列会议在菲律宾举行。(图片来源:越通社) |
2017年8月6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东盟十国与中国外长正式通过和 签署“东海行为准则”框架草案,启动具有实质性、效力和法律约束力的“准则”磋商进程,为保障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准则”框架草案被视为“准则”本质的定义“草图”,其中详细规定法律依据和地区内各国的行为方式。
树立信心取得的初步成果
“准则”于1990年就已经提出,但东盟与中国于2002年在东海海域争端加剧导致紧张升级的背景下才就“准则”进行磋商。多年来,尽管东盟各成员国做出了各种努力,但由于有关各方观点迥异导致“准则”磋商进展迟缓。
2013年,中国同意开启“准则”正式磋商进程。经过近四年的磋商,东盟与中国于2017年中才完成了“准则”框架草案。尽管离制定完整的“准则”并落到实处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但达成“准则”框架草案仍可以被视为取得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进步,体现了东盟与中国的互信开始得到建立。
越南外交学院东海研究所副所长黎庭静博士说:“‘准则’的本质不是争端解决机制,但其建立了有关各方的信任和对话机制,并为各方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其中包括解决争端。比如,通过和平、对话方式,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的原则,或保障航行自由安全的原则。所以‘准则’本身不解决争端,而是在为各国共同解决争端创造条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越南海军战士看守主权碑。(图片来源:越通社) |
可以看出,在国际常设仲裁法院仲裁庭就菲律宾对中国提起的有关东海争端的仲裁案作出最终裁决一年来,该海域受到的关注超出了主权声索国的范围,成为了地区外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东海问题被纳入了七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各个论坛和多边合作机制的议事日程。因此,理所当然,面对这一重要进展,“准则”框架草案受到了国际舆论的热烈欢迎。
英国驻越大使利弗表示:“过去期间,我们见证了有关各方为制定‘准则’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尽管还存在仍未达成共识的很多问题,但人们至少看到了推进‘准则’的潜力和继续制定‘准则’的信心。‘准则’可以成为有意义和有效的工具,有助于管控东海的海上活动乃至保障地区的和平稳定环境。”
为了东海的风平浪静还要做出更多努力
达成“准则”框架草案是东盟与中国关系中的积极信号,同时体现了东盟十国在本地区多年来十分复杂和敏感的问题上的协商一致。但这只是开端。东盟在“准则”磋商过程中将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有关各方要对东海问题提出统一观点。另一个挑战是文件的法律效力。这非常需要有关各方的努力和诚意。
黎庭静博士说:“国际法本身对本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不够,因为缺乏各国在落实国际法原则,保障共同秩序、和平与稳定过程中达成的协议和做出的承诺。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有解决争端机制,但‘准则’没有该机制。我认为,东盟希望越早越好地进行‘准则’磋商,但‘准则’的内容要具有实质性和法律价值。”
“准则”到底有没有法律约束力定将成为东盟与中国今后磋商的主要议题。但以其五十多年来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加上地区现有机制,东盟有望与中国及早达成一项完整的“准则”,为有关各方今后在东海上的行动指明方向,其最终目标是保障所有各方的和平、稳定、合作与发展。(来源:越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