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蜕变”的和平城市

完美“蜕变”的和平城市
完美“蜕变”的和平城市。图自互联网
完美“蜕变”的和平城市。图自互联网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CNN)在对美朝领导人第二次会晤进行报道时曾刊登过一篇有关河内市从一个饱受战争折磨的城市一跃发展成为一个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和平城市的文章。

1972年12月18日,分别从泰国乌塔保空军基地和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起飞的美国两组B-52战斗机机群不停地在空中呼啸,开启美国空军官员所谓的“美国空军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那两组B-52战斗机机群轰炸的目标是越南河内,其任务是向当时处于世界上防空水平最高的城市投掷炸弹。美军飞机不停的在11天内往河内地面上投掷炸弹。
但曾经被炸弹毁坏的城市却成为了美朝领导人第二次会晤的举办地。

1954年,整个城市人口只有约5.3万人,面积仅为大概152平方公里。如今,河内市面积已扩大到了3000平方公里,人口700余万人。在河内郊区的新区,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店铺和餐厅比比皆是。

河内市在战争结束之后就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相信越南经济革新政策是使其被选为美朝领导人第二次会晤举办地的主因。

对于华盛顿来说,越南是 “没有永远的敌人”说法的鲜明例子。对于平壤而言,越南经济的活跃发展成为其关注的焦点。曾在河内生活过4年并且其关于越南的作品《神圣柳树》曾入选普利策文学奖(Plulitzerprize for Fition)决赛的越裔美国人Duong Van Mai Elliot女士对昔日河内仍保持原始的情感。

她说,当时河内市是一个“宁静、浪漫、古老且富有传统历史的城市”。“当时,法国人在越南呆了将近80年的时间,古香古色的河内市因此带有法式古典建筑的风貌”。

在她的记忆中,当时河内几乎没什么私人汽车。堵车和污染的概念几乎不存在。“尽管现在人行道得到了铺设,供电和供水等现代设施较为齐全,但给我的印象是我外婆曾经有过一个丝绸店铺的河内古街区的狭窄街道和商店等的一切都保存得较为完整”。

河内市于1972年底在美国“后卫—II”战役(亦称圣诞节空炸事件)中遭到了重大损害。美国发起该战役,是为了在谈判桌上给越南施加压力。当时,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政府(Richard Milhous Nixon)认为一个引起震惊和恐惧的战略或将发挥作用。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在1972年12月17日同尼克松的一次交谈中认为越南人肯定会因此而心慌害怕颤抖。尼克松回答他说越南人遭遇空袭时必将十分惊讶。

截至“后卫—II”战役末期,美国空军共组织700多次B-52战机空袭,共向河内地面投掷了1.5万吨炸弹。1300多名市民在此战役中丧生。

Elliot说,她在河内的亲属依然记得圣诞节那一场轰炸是越南战争中最令人恐惧的体验。她说,“房子倾斜摇晃”,“大家都以为自己很快就会丢掉性命”。“幸存者说他们从地下坑道出来时看到到处都有被炸死的人的尸体。直到今天他们还是忘不了尸体腐烂的那种气味。”

白梅医院在战役中被炸弹击中,众多病人和医生死亡。该医院遭到了严重损毁。来自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医生Carl Bartecchi 每两年来两次白梅医院并在这里执教两到三周。他自1997年开始在这里工作,给他的印象是当时的河内市和现在的城市相比完全两样,简直是改头换面的巨大变化。

“以前坐车 到市内要开很久的车,稻田到处都是,甚至到处可以看到水牛和农民在稻田上耕地”。Bartecchi说,“现在高楼大厦无处不在,街道两边棕榈树排列得整整齐齐, 通往市中心的一座座崭新的桥梁陆续架起,路两边处处都是高楼大厦。

 古街区仍然保留着其独有的优雅。坐落在还剑湖北边的古街区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且很整齐。

河内市的“蜕变” 于1986年在越南国家统一十年之后才开始的。当时越南实施革新政策,以便促进市场改革,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此后,河内市一直成为新与老的交汇点。

阮贵德于1989年成为了美国国家广播电台驻河内代表处的特聘人员,并于2006年重返河内。目前他是一家越南餐厅的老板。他说,近年来越南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俗。

Elliott 表示,她于1993年首次重返河内时没有真正地体会到越南经济革新带来的新气象。“当时河内变化并不太大。各条街道上并没有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市民都骑着那些陈旧的自行车出行。餐厅和咖啡店寥寥无几,而且人们也没有那么多钱去享受那些服务”。

但在此之后,每次回河内她都感觉到河内市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特朗普和金正恩所看到的当今河内市不再有昔日的战争痕迹。可以说,河内市是一个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城市。

特朗普和金正恩两位美朝领导人将乘车沿着通往市内的各条新建道路,经过“横跨红河的一座崭新斜拉桥”,路过诸多耸立的高楼大厦以及诸多工厂、商店、咖啡厅和酒店。“只能看到战争中重生的,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不断蓬勃发展的城市——一个充满希望的城市”。(完)